生态环境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最新情况通报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以下是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最新情况通报。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当地时间10月21日至11月2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各缔约方、利益攸关方上万名代表参加大会。《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与哥伦比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部长穆罕默德正式交接主席职责。 COP16的主题是“与自然和平相处”,各方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展开了讨论。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COP15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COP16作为“昆蒙框架”达成后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共同审查了“昆蒙框架”实施进展,诊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前瞻性解决方案,为后续目标的实现绘制了更为清晰和切实可行的行动蓝图。 COP16期间,还召开了昆明基金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昆明基金是习近平主席宣布设立,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举措,为“昆蒙框架”全面有效落实提供积极支撑。会议回顾了昆明基金启动以来的工作进展,审议并通过昆明基金首批支持项目清单、理事会议事规则、技术咨询小组工作大纲、新一批全额项目指南等。昆明基金首批支持的项目共9个,其中,中东欧区域1个、亚太区域4个、非洲和拉美区域各2个,共覆盖15个国家。后续,基金将继续围绕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昆蒙框架”关键目标,支持实施一批“小而美”项目,持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实“昆蒙框架”提供动力。 二、《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发布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制定《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改革举措,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案》紧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谋划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任务,持续推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走深走实。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完成工业噪声、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基本完成海洋工程排污许可管理,基本实现环境管理要素全覆盖。到2027年,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度效能有效发挥。
《方案》聚焦污染物排放量管控,推动多项环境管理制度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衔接融合,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自行监测、生态环境统计、环境保护税等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路径,积极探索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等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
《方案》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推动排污单位构建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制度,强化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的联合监管、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创新信息化监管方式,完善环境守法和诚信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强化社会监督。
三、我国正研究制定新一轮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基于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协定》及去年通过的“阿联酋共识”,于2025年适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 夏应显说,“国家自主贡献”(NDC)是《巴黎协定》确定的“自下而上”的核心履约机制安排,是《公约》各缔约方根据自身情况来自主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2020年9月22日,中国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推动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夏应显说。 他表示,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中国持续推动碳强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7.9%,森林蓄积量达到了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应显表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奠定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础,30年来发挥了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主渠道作用。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就2020年后全球气候行动与合作作出安排,进一步强化了《公约》的实施,协定达成近十年,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紧密对话合作,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各个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也是引领者,立足自身实际,主动承担与发展阶段和国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持续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刚才说的两个提前:森林蓄积量已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风和光电的总装机容量也提前实现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这些数据扎扎实实说明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一个实干派,我们扎扎实实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COP29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中国代表团将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支持主席国阿塞拜疆,推动其他缔约方一道遵循《公约》和《巴黎协定》授权,推动本次大会达成积极平衡成果。一是希望本次大会坚持并落实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与安排,发出多边进程不可逆转、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积极政治信号,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努力带来更多确定性,持续促进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的转型和创新。二是希望发达国家落实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为2025年发展中国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营造南北互信的政治环境。发达国家承担对发展中国家支持的出资义务,及早承诺一个远高于1000亿美元的具体目标数字是打开COP29成果的金钥匙、总开关。三是希望各方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我们敦促有关国家摒弃单边主义,解决推高气候行动成本的、不合理的单边措施等障碍,切实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为2025年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打造公平公正的基础。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协作才是唯一出路。中方愿与各方一道,为巴库大会取得成功付诸努力,为全球气候治理事业作出贡献。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 夏应显表示,从2008年起,我们每年编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2024年,我们继续编制《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全面展示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以数据和事实体现我国重信守诺、聚焦落实的理念,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态度。《年度报告》主要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并阐述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的相关立场和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我们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碳市场、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碳市场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基础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 同时,我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积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程,是气候领域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发挥了稳定器、推动者的作用。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等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就是我们说的COP29,很快就要召开,我们呼吁各方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目标、原则与安排,发出多边进程不可逆转、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积极信号,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努力带来更多的确定性。中方愿意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缔约方驱动的原则,推动COP29取得积极成果。 夏应显介绍,长期以来,中国持续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项目、举办交流研讨班这些方式,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当前,正着重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支持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每年围绕减缓、适应、资金谈判等主题举办能力建设研讨班,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300多期研讨班,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名额。 二是积极开展南南合作“非洲光带”旗舰项目。黄润秋部长在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启动实施“非洲光带”旗舰项目,将帮助5万户左右非洲地区无电贫困家庭解决用电照明问题,助力非洲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我们已顺利推动与5个非洲国家签署“非洲光带”合作文件,预计将帮助解决近3万户非洲无电家庭日常用电问题。 三是积极实施早期预警项目。长期以来,早期预警一直是中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点方向。我们生态环境部与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三方合作协议》并与巴基斯坦开展了首个落实三方协议的合作项目,本次巴库大会上,我们将举办“加强早期预警,共筑气候适应的未来”高级别活动,并在活动中签署巴基斯坦物资交付证书。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发挥中国在光伏、新能源汽车、早期预警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物资援助、技术援助、交流研讨、联合研究这些方式,开展务实合作项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帮助。 夏应显介绍,气候资金作为气候国际进程中的焦点、热点与难点,关乎南北国家互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任,是多边进程取得进展的关键。各方将于本次大会上完成制定全球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金目标涉及的出资方、资金来源、资金规模等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中方主张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巴黎协定的原则、规定和授权,确保不重新谈判或改写《巴黎协定》相关规定。发达国家应履行出资义务并继续带头调动资金,鼓励其他国家自愿参与。 二是发达国家2025年以前要切实兑现已经承诺的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捐资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的目标,实现适应资金支持翻倍,2025年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 三是资金来源明确必须以发达国家公共资金为主,通过公共资金向国际社会传递积极稳定的政策信号,进一步撬动和扩大多边开发银行融资和私营部门的投资。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出资是必答题,其他国家自愿出资是选答题,私营部门融资是课外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把必答题答好,在此基础上通过多边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私营部门把资金蛋糕做大。全球南方可以进一步促进南南合作、互助自强,作为资金目标之外的“锦上添花”。 八、推动《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工作落实 夏应显介绍,碳市场扩围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另外一项工作任务要求。为落实这方面的工作任务,我们在今年5月联合14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这个实施方案编绘了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重点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碳足迹因子数据库这“两大基石”,分别来解决产品碳足迹“怎么算”和“算得出”的问题;探索构建碳标识认证、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和信息披露“三项制度”,来实现碳足迹“算得准”、促进产品碳足迹“往下减”和实现碳足迹信息“受监督”的目标。为推动《实施方案》工作落实,帮助外贸企业有效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立足破解碳足迹管理中的难点,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并已于近期发布实施了,要求和指南作为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母标准”或者称之为“标准的标准”,来指导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组织相关单位编制电力等基础能源和动力电池、光伏等重点外贸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并尽快发布。 二是结合相关工作需要,今年4月发布了2021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同时从煤电油气等基础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通用因子着手,加快推进产品碳足迹因子的研究工作。 三是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的认证试点,同时也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四是加强产品碳足迹的国际交流,跟踪研判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和产品碳足迹规则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持续建设“两大基石”和“三项制度”,推进我国碳足迹核算标准的规则国际交流互认,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四、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
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发布
六、我国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七、发达国家应履行出资义务并继续带头调动资金